欧陆开户

你的位置: 欧陆开户 > 最新动态 >
最新动态
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主要在青海和甘肃,人口200
发布日期:2024-07-11 18:00    点击次数:92

1950年,根据本族自愿,定名为保安族,主要在青海和甘肃,人口20000多人,真的是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

名字取早了,要是换到现在,基本不会自愿取保安这个族名了吧。

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保安族总人口为20,074人。大部分保安族人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尤其集中在“保安三庄”,即大河家乡的大墩、甘河滩、梅坡三个村,以及刘集乡的高赒李家村和柳沟乡的斜套村。这些地区的保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8.5%。还有少部分散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其他县区及兰州市,甚至远及青海和新疆等地。

保安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与土族和东乡族的语言较为相近。长期与周边的汉族、回族等民族的交往,使得保安语中融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保安族人普遍使用汉文。

地理位置上,保安族聚居的大河家地区位于临夏的西部,靠近积石山和黄河,这里气候温和,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草地,非常适宜农牧业的发展。

保安族的名字来源于他们的原居地——青海省同仁县隆务河边的保安城。保安族从明朝初年开始居住在保安城、下庄、尕撒尔一带。这一地区早期被称为“保安三庄”,居民自称为“保安人”,而周围的土族和藏族则称呼他们为“回回”。在清同治元年,保安族迁移到了甘肃省的积石山地区。在历史上,由于多种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保安族长期未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来承认,而是被统称为“保安回”或“番回”。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根据民族自身的意愿和身份认同,于1952年3月25日正式批准将保安族确定为一个独立的民族。

保安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独具特色。他们的农牧生活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套适应高山和草原地带的生存技能。在农业生产中,保安族人善于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在牧业方面,他们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牲畜的迁移和放牧。

保安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其中包含老教和新教两大教派,即嘎底林耶派和伊合瓦尼派。这两个教派虽有细微差别,但在教义和教规上基本相同,都倡导诚信、节制、慈善和社区的和谐。清真寺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社区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场所。保安族的清真寺通常采用中国宫殿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内设有宣礼塔和沐浴室等设施。

保安族的社区生活密不可分地与伊斯兰教的教规相连。在日常生活中,保安族人遵循伊斯兰教的饮食规定,如忌食猪肉和死亡动物的肉,食物必须由阿訇屠宰。他们喜欢食用手抓羊肉和碗菜,这些都是在社区聚餐和宗教节日中常见的食品。

早期受蒙古族和藏族的影响,保安族的服饰风格与之相似,尤其是迁移到甘肃积石山县后,保安族的服饰逐渐融入了更多汉族和回族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装风格。男性常穿白色衬衣和黑色坎肩,女性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并戴有精美的绣花鞋。

他们的传统住所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屋顶相连,这种结构在历史上有助于防御和社区的紧密联系。现代保安族的住房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更多现代建筑的元素,如瓦房和独立的院落。

婚礼和丧葬仪式都严格遵循伊斯兰教的教规。婚礼通常包括多个步骤,如送聘礼和宴席。丧葬仪式则注重简朴和迅速。

保安族的文学和艺术也是其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口头文学丰富,包括许多传说和故事,如《积石山的来历》和《保安腰刀的传说》。保安族的歌舞表演,如宴席曲和“花儿”,这些表演通常在节日和重要社会活动中扮演核心角色。